「糖尿病」是國人位居十大死因之一,每年近萬人因糖尿病死亡,根據國民健康署統計,全國約有200多萬名糖尿病的病友,且每年以25,000名的速度持續增加,以第二型糖尿病為主,男性盛行率高於女性,糖尿病及其導致的併發症影響國人健康不容小覷,醫療負擔相當龐大。
糖尿病的分類有哪些?
糖尿病分為兩種類型,分別為第一型糖尿病及第二型糖尿病,分別說明如下:
- 第一型糖尿病(Type 1 diabetes):第一型糖尿病過去稱為幼年型糖尿病(Juvenile diabetes)或胰島素依賴型糖尿病(Insulin Dependent Diabetes Mellitus,簡稱IDDM),是一種先天性胰島素缺乏的疾病,患者因為自體免疫或病毒等問題,使製造胰島素的細胞遭到破壞,需長期施打胰島素來穩定血糖,佔總糖尿病患者不到5%。
- 第二型糖尿病(Type 2 diabetes):第二型糖尿病是我們最常見的糖尿病種類,台灣大多數糖尿病患也屬於這個類型,主要原因是細胞對胰島素的敏感度降低,血糖無法進入細胞裡,而胰臟為了讓血糖進入細胞,因此分泌更多胰島素,但胰島素有限,隨著時間推移會漸漸分泌不足,大量葡萄糖留在血液裡面造成高血糖,就演變成了糖尿病。
糖尿病的診斷標準為何?
糖尿病診斷標準包括以下4項,非懷孕狀況下只要符合其中1項即可診斷為糖尿病(前三項需重複驗證2次以上)
- 糖化血色素(HbA1c)≧5%
- 空腹血漿血糖≧126 mg/dL
- 口服葡萄糖耐受試驗第2小時血漿血糖≧200 mg/dL
- 典型的高血糖症狀(多吃、多喝、多尿與體重減輕)且隨機血漿血糖≧200 mg/dL
糖尿病有哪些風險?
糖尿病若沒有得到良好的控制,可能會造成以下問題產生:
- 心血管疾病:高血糖會損傷血管,導致動脈硬化,增加心血管疾病的發生率。
- 腎臟病變:糖尿病是慢性腎病的主要原因之一,長期的高血糖會損害腎臟的過濾功能,可能導致腎功能衰竭。
- 視網膜病變:糖尿病患者易患視網膜病變,這種情況可能導致視力下降甚至失明。
- 神經病變:高血糖會損害神經系統,引發糖尿病神經病變,臨床表現為手腳麻木、疼痛或感覺異常。
- 足部問題:糖尿病導致血液循環不良,容易出現足部潰瘍,嚴重時可能需要截肢。
- 感染風險增加:糖尿病患者的免疫系統較弱,更容易感染,傷口癒合也較慢。
糖尿病高風險族群有哪些?與飲食相關嗎?我們該如何預防?
除了家族病史外,糖尿病高風險族群常常出現在以下當中:
- 超重或肥胖者
- 高血壓及高血脂患者
- 多囊性卵巢症候群
- 有心血管疾病史者
以上症狀與我們的飲食息息相關,台灣素有「美食王國」的美譽,以多元豐富的飲食文化著稱,融合了本土傳統、外來風味和現代創意,從夜市小吃到家常料理、手搖飲品,都展現出獨特的魅力。米飯和麵食是台灣飲食的主角,如飯糰、滷肉飯、牛肉麵等,常搭配各種滷味和家常菜。甜品如刨冰、豆花、芋圓,以及手搖飲品如珍珠奶茶、水果茶等,則富含糖分。再加上台灣的多樣水果,如鳳梨、芒果、蓮霧等,雖富含纖維,但若過量食用或搭配糖漿,仍容易攝入過多碳水化合物。
長期下來,過量攝取高碳水化合物食物會導致血糖升高,增加胰島素分泌的負擔,進而提高糖尿病的風險。特別是當人們缺乏足夠的運動來消耗多餘熱量時,過量的糖分和碳水化合物會轉化為脂肪,導致體重增加和胰島素阻抗,這是第二型糖尿病的重要成因之一。
因此,現代健康飲食觀念中,「控醣」成為一個重要課題。透過控制碳水化合物的攝取量,不僅可以維持血糖平衡,還有助於體重控制,降低代謝症候群風險。建議民眾日常生活除了控制精緻甜品的攝取外,還可以透過「211餐盤飲食法」來進行控醣:
「211餐盤」的原則很簡單,首先將餐盤分成三部分,再以下列方式分配:
- 2份蔬菜:佔餐盤的一半(50%),如深綠葉蔬菜、高麗菜、菇類、甜椒等,這些蔬菜富含纖維、維生素和礦物質,有助於延緩碳水化合物的消化和吸收,維持血糖穩定。
- 1份蛋白質:佔餐盤的四分之一(25%),可選擇魚、雞肉、豆製品、蛋或瘦肉等優質蛋白質,幫助產生飽足感,維持肌肉質量,控制血糖波動。
- 1份碳水化合物:佔餐盤的最後四分之一(25%),選擇全穀類碳水化合物,如糙米、全麥麵包、藜麥、地瓜等,這些食物升糖指數較低,能緩慢釋放能量,避免血糖迅速升高。
綜合上述,糖尿病對於健康的影響不容小覷,建議您平時保持健康的生活習慣,有任何血糖與飲食相關疑問,可以到醫療院所諮詢醫師及營養師喔!
參考資料:
- 衛福部 糖尿病(https://www.hpa.gov.tw/Pages/List.aspx?nodeid=359)
- 國民營養健康狀況變遷調查 106-109年(https://www.hpa.gov.tw/File/Attach/15562/File_18775.pdf)
作者:陳詩昀營養師